【影評】《教會》電影:史詩級的壯闊,但卻明顯過時的政治立場?

【影評】《教會》電影:史詩級的壯闊,但卻明顯過時的政治立場?

保護不同文化的最好辦法不是試圖干涉或改變他們,認為自己的文化優越能為他們帶來進步,而是盡可能的尊重並讓他們保持原來的生活樣貌。

洱海岸《教會》影評

《教會》電影介紹

電影《教會》是1986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得主,它的畫面史詩級的磅礡,有絕美的攝影風格及壯闊到震撼人心的配樂來襯托它要講的沉重歷史故事

在西元1750年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後深入南美,對原住民瓜拉尼人實行殖民統治,電影《教會》將宗教與政治力量對瓜拉尼人的改變與侵犯都拍進了電影裡,也諷刺了看似文明的統治者時則比瓜拉尼人更不配擁有勸人良善的宗教信仰。

不過本片導演的政治傾向也很明確,把基督教捧得很高,在善惡分明的劇情裡,注定了《教會》的內涵深度和藝術高度不會達到神作或經典的等級,只能說是在當時(1986)眾多入圍坎城的作品中的技術佼佼者,或者說是符合了當時的政治正確。

《教會》劇照
《教會》劇照,圖/奇摩電影

電影梗概

18世紀新班牙天主教耶穌會修士深入南美向原住民瓜拉尼人傳教,但隨著西葡馬德里條約生效,傳教地被移轉給葡萄牙殖民,葡萄牙人認為耶穌會所建立的平等社會有礙於奴隸制,因而展開一場浴血之戰……

史詩級的電影配樂

電影《教會》最令人稱道的就是它的配樂,由大師埃尼歐•莫利克奈為其設計,符合片中各種原始山川莊林的壯闊形象,不時用低迴而渾厚的樂音引領你走進時代的歷史軌跡裡,配上弦樂及飽滿的人聲和音更讓你感受到角色不懼強權的的勇敢和偉大。

若喜歡本片配樂的朋友可以在底下觀看管道板塊裡點擊連結收藏購買《教會》電影原聲帶。

電影獎項

  • (1986)第39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 (1986)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

電影預告

《教會》電影觀看管道

以下部分為影評分析,若您還沒看過電影《教會》,請欣賞完後再來閱讀以下篇章!

————–我是分隔線—————-

《教會》影評

開場:歷史是勝利者告訴你的故事!

《教會》電影一開場就能看到紅衣主教面對著鏡頭訴說著發生過的歷史,他的眼睛睜得斗大,娓娓道來電影故事背景的起源。

開頭這麼做的用意有兩個:一是讓不熟悉西班牙、葡萄牙入侵殖民南美洲歷史的觀眾能對故事有個基礎背景架構的了解,二是作頭尾的呼應及隱晦的告訴觀眾〝你所看到的歷史都是勝利者告訴你的故事〞

《教會》傳教士加布里埃爾用音樂征服原住民
《教會》傳教士加布里埃爾用音樂征服原住民,圖/奇摩電影

音樂超越語言

在主角加布里埃爾之前,有傳教士進入叢林傳教,最後都被釘在十字架上丟下瀑布,唯獨加布里埃爾用音樂得到了原住民瓜拉尼人的認同,成功地融入了瓜拉尼人的部落,學會了他們的語言。

加布里埃爾爬越了瀑布,經過了大自然的「洗」禮,也不畏前人的失敗,堅持就算可能犧牲奉獻也要傳道的精神看似令人感佩,不過歷史上外族入侵通常都對本土文化多少有傷害,導演以音樂超越語言來象徵傳教的過程,不知是否已經以他個人的政治意識形態美化了西班牙入侵南美洲的事實

《教會》門多薩的懺悔
《教會》門多薩的懺悔,圖/電影神搜

門多薩的懺悔

門多薩平常以抓捕瓜拉尼人當作奴隸發財,還為了女人殺了自己的弟弟,即便他沒有被判刑依舊覺得自己罪孽深重,不願走出監牢,直到加布里埃爾來開導他,他踏上贖罪的道路,最後在原住民的原諒下放下笨重的鎧甲,象徵放下了權位與暴力,心靈得到救贖與感召。

此時的原住民所幸已經信教了,奉行信仰的關係,能夠與加布里埃爾一樣赦免門多薩的罪,並從此把他當成夥伴看待實屬不易。全片無論何處,宗教的力量被美化得如同神蹟一般,這樣過於崇高與理想化的劇情難免讓人出戲

《教會》門多薩被迫對貴族道歉
《教會》門多薩被迫對貴族道歉,圖/奇摩電影

動物還是人?

貴族與教會讓原住民被壓在審判台,討論原住民到底該被當作動物還是人,這本身即是非常不尊重大自然的行為,即便教會的人士不斷為原住民爭取「人」的待遇,但自然萬物皆有靈性,哪容許人類妄自定論

諷刺的是,整場戲的焦點竟然是門多薩冒犯貴族,被迫道歉,加布里埃爾考慮到原住民的生存利益要求門多薩吞下屈辱,導演認為這樣的設計能讓觀眾感知到宗教信仰的良善和偉大,但殊不知整場審判本來就是場鬧劇,沒有意義

《教會》加布里埃爾留下來為原住民祈禱
《教會》加布里埃爾留下來為原住民祈禱,圖/電影神搜

紅衣主教解散教會

紅衣主教即便走進教會看到一片和樂融融的景象,仍然決定解散教會,政治力量影響著他的決定,面對如此軟弱的紅衣主教,加布里埃爾最後選擇留下來,以非暴力的方式陪原住民抗爭祈福,而門多薩則氣憤帶領原住民以卵擊石。

門多薩在戰場上倒下時,鏡頭多次切回快要死掉的門多薩,看著寧靜革命的加布里埃爾最終也在槍砲聲中倒下,門多薩才死去,這樣來回切至少有5次以上,感覺像是在拍電視肥皂劇般狗血

即便這樣的大場面在當時並不好拍攝,即便這場戲可以說是劇情最高潮的部分,但過於煽情的手法依然讓人看了覺得「出戲」!對,還是出戲,想不到其他更適合的說法了。

《教會》精神永存
《教會》精神永存,圖/乎乾啦敬存在

結局:精神永存

結尾在一個大全景中,幾個倖存下來的原住民小孩爬上同一艘船上,他們的臉上帶著些許驚恐的神情,滑著船往深谷裡航去,此時與開頭相映襯的歷史紀錄延續,紅衣主教的畫外音訴說他的懊悔與罪無可赦。

紅衣主教:事實上是我死了,他們卻永生。死者精神永存,活在生者記憶裡。

原住民信徒與兩位主角加布里埃爾、門多薩的犧牲造成了紅衣主教心裡永遠無法抹滅的傷痛,革命的精神如同傷疤,痛會過去但美會留下。

堅持站在良善的價值觀這邊,不畏世俗的壓力所屈服,你的心中能有一股力量和信念,讓自己感到光榮與值得,而不是苟且地活在愧疚裡。

【影評】《教會》電影:史詩級的壯闊,但卻明顯過時的政治立場?
《教會》加布里埃爾為傳教受懸崖瀑布洗禮,圖/奇摩電影

導演明確的政治立場

整部電影顯然宗教的良善力量是被大力稱讚與推崇的,符合當時時代的政治正確,所以獲得讚譽與認同,不過若放在現在來看,任何的介入與破壞恐怕只會受到世人唾棄而已,因為光是擅自闖入原始部落就可能造成不明的傳染病在部落裡傳開嚴重影響原住民的生活,就更別說傳教了。

所以保護不同文化的最好辦法不是試圖干涉或改變他們,認為自己的文化優越能為他們帶來進步,而是盡可能的尊重並讓他們保持原來的生活樣貌,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文明人該有的素質與涵養。

文章中圖片擷取自預告、影音平台及其他相關網站提供之劇照,僅作為電影推薦與評論所用,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謝謝。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