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影評】《我想有個家》贊恩掙扎要不要放棄寶寶

【電影影評】第71屆坎城評審團獎《我想有個家》:過於殘酷的現實

導演娜迪拉巴基:你活著開心嗎?

小孩:不,我活著不開心,我希望我死了,為什麼要生下我?

擷取自導演娜迪拉巴基訪談

若你還沒看過《我想有個家》,請點擊以下連結,內有相關介紹、預告及觀看管道。

【電影推薦】第71屆坎城評審團獎《我想有個家》:為什麼要生下我?

《我想有個家》電影影評

開場贊恩受檢
開場贊恩受檢,圖/擷取自《我想有個家》預告

開場設計

一開頭影片就以正在給法醫鑒定年齡的贊恩開始,正好顯示出贊恩已出生到這麼大了,卻是因為要上法庭,所以他的存在才開始被重視,這場戲無疑是為角色的處境下了一個很好的批註,觀眾可以立刻瞭解到贊恩是一個幾乎不被重視過的小孩。

    接著在一系列的空拍鏡頭交代了雜亂的環境後,贊恩在法庭上說出了自己要控告父母的原因。

贊恩: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就像是一句靈魂的拷問般,什麼樣的經歷會讓一個孩子如此怨歎自己的出生,導演留了一個強大的懸念讓觀眾好奇一切的原委是什麼。

贊恩追逐妹妹
贊恩追逐妹妹,圖/擷取自《我想有個家》預告

賣孩子的辛酸

劇中第一個衝突是贊恩的妹妹莎拉被迫被父母賣出,年幼的贊恩無法阻止這個悲劇,憤而離家出走。據說在當地多數父母生下小孩除了增加家裡的勞動力外,女孩也會被賣到富貴的人家裡,一方面能有點收入,一方面也希望女兒能過上好一點的生活,所以父母心中即便不舍,但迫于現實也不得不這麼做,法庭上贊恩的父母便道出這些辛酸。

贊恩渴望母乳
贊恩渴望母乳,圖/擷取自《我想有個家》預告

贊恩的渴望

有趣的是,離家出走的贊恩來到遊樂園,他脫下了一個雕像的外衣,讓那個雕像露出女性的胸部,導演藉此手法來表現贊恩的饑餓以及從小缺乏的母愛,贊恩即便知道那對胸部不能給他吸吮,仍然做了這樣的舉動,可見他的沮喪與渴望在心中有多強烈的衝突。而贊恩一次次的求職失敗讓他游走於遊樂場卻沒了笑容,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

贊恩和寶寶一起看電視
贊恩和寶寶一起看電視,圖/Friday影音《我想有個家》劇照

鏡子反光的巧思

贊恩被泰格斯收留後,他剛好可以幫泰格斯照顧寶寶,他利用鏡子去製造出反射的影像,能讓自己和寶寶一起看著電視裡的卡通,這裡的情節展現了贊恩的聰穎,筆者自己相當喜歡這個片段,認為這樣於貧窮裡的機智行為展現了一種頑強的生命力,令人相當佩服。

《我想有個家》導演訪談

    導演娜迪拉巴基:我認為兒童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演員,因為他們不說謊,我沒有要求他們演戲,我只要求他們做自己。

    在一次採訪中導演的這一段話很好的詮釋了指導幼童的最佳方式,筆者也認為小孩天生的優勢就是〝不說謊〞,他們沒有如大人般複雜的思維,因此表現出來的也會是最真實的。導演在指導贊恩與寶寶共處的戲份時,大多應該也都是直接抓拍記錄下他們互動的樣子,所以才會如此可愛且真實。

贊恩遇到給他生存希望的女孩
贊恩遇到給他生存希望的女孩,圖/擷取自《我想有個家》預告

只是過場的善良他人

劇中出現了幾個過場的人物,如蜘蛛俠老爺爺,還有告訴贊恩有難民補助可拿的女孩,這些人物都是善良的。

    蜘蛛俠老爺爺曾經假裝是泰格斯的新老闆,只是老爺爺太誠實善良的,最終被人看穿沒有成功幫助到泰格斯。

    小女孩給了贊恩一個天大的希望,就是能夠移民到瑞士,但條件是贊恩得跟人販子打交道,才有可能獲得移民的機會,小女孩只給了一部份的幫助卻沒能真正讓贊恩脫離困境,甚至還得讓贊恩為了自己的利益猶豫要不要賣掉寶寶,帶來更大的煎熬。

    現實中肯定也會有一些善良的人,但是即便他們能夠幫助弱者,也通常只能是一時的,無法完全解決弱者的困境,這樣的幫助看似是希望,但現實的殘酷卻也令人感到無奈。

【電影影評】《我想有個家》贊恩掙扎要不要放棄寶寶
【電影影評】《我想有個家》贊恩掙扎要不要放棄寶寶,圖/Friday影音《我想有個家》劇照

贊恩面對現實壓迫的掙扎

泰格斯被以非法移工的罪名抓起來後,贊恩和寶寶的生存就陷入了困境,有一幕是贊恩無奈之下將寶寶棄于路邊,並在遠方看著寶寶,期待有人能夠領養寶寶,但一直都沒人願意靠近寶寶,這時的鏡頭以贊恩的視角手持拍攝,著實將贊恩心裡的煎熬展現得淋漓盡致,先前他反對父母將妹妹賣出,對比到現在他為了自己的溫飽不得不拋棄寶寶,他的心情肯定相當難受。

    導演在整部片中不斷使用大量的手持鏡頭及特寫讓觀眾感覺彷佛在看紀錄片般真實,而這場戲利用手持鏡頭更讓觀眾直接看進贊恩的心裡,感受贊恩流浪街頭的困苦處境。

贊恩暴衝
贊恩暴衝,圖/擷取自《我想有個家》預告

殘酷寫實題材中常見的暴衝橋段

贊恩最終還是將寶寶交給了人販子,為了取得出國的證件冒險回家,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出生證明,加上意外發現妹妹以死于難產的消息,贊恩暴沖拿起刀子沖出去要殺了妹妹的丈夫,至此贊恩坐牢的謎底才揭開。

    《我想有個家》以完全是難民的視角呈現了底層悲慘的生活狀態,它並沒有如《寄生上流》那樣有和富人的強烈對比,但都有相同的主角暴沖情節,原因都是主角被環境逼到了絕望失去理智的地步,類似這樣從小人物出發,探討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寫實議題越來越能得到世界觀眾的共鳴,引發人們對這些弱勢的關注,但筆者也希望藉由這些電影的發聲,世界真的能逐漸有力量去改善這些存在於貧困底層的社會問題。

最後贊恩的微笑
最後贊恩的微笑,圖/奇摩《我想有個家》劇照

圓滿結尾的生機與希望

結局導演讓故事有個極為明亮的展開,不僅警方抓捕人販子,泰格斯和寶寶重逢,贊恩也為他的證件拍了一張勉強擠出笑容的照片,而電影畫面就停在這裡做為一個結束,對比全片幾乎都在苦難中沒有笑容的贊恩,這可說是極為諷刺的畫面,看了令人覺得鼻酸和不舍,不過換個方面想,也許導演正是為了利用這部片警醒世人並鼓勵這些難民,所以才用了一個極為圓滿的大結局來做結尾,以便鼓舞難民們看見生機與希望。

文章中圖片擷取自預告及影音平台提供之劇照,作為電影推薦與評論所用,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謝謝。


發表迴響